登州富家之女薛湘靈出嫁之時,其母按當地習俗予之"鎖麟囊",取"早生貴子"之意,內藏珠寶。
薛湘靈出嫁當日,中途遇雨,在"春秋亭"暫避,恰遇同日出嫁的貧家女子趙守貞,趙感嘆家境貧寒、世態(tài)炎涼,在破舊的花轎中悲慟,湘靈聞知,慨然以"鎖麟囊"相贈。
六年后,登州遭遇水災,薛家逃難,湘靈與家人失散,流落萊州,遇舊仆薛良,攜至當地紳士家所設粥棚,適逢紳士為兒子麟兒雇保姆,湘靈應聘入府,伴麟兒游戲中,百感交集。
麟兒玩耍中拋球入一小樓,促湘靈去取,湘靈登樓,見昔日之"鎖麟囊"供奉桌上,不覺感涕。趙守貞見狀盤詰,方知湘靈為當年贈囊之人,敬為上賓,結為金蘭,助湘靈一家團圓。
秦腔《鎖麟囊》既保留了原著的精華,又加入了時代的元素;既保持了京劇程派的神韻,又融入了秦腔肖派的風采;把傳統(tǒng)經典當代化,把京劇經典秦腔化。將傳統(tǒng)道德審美與當代價值取向相結合,凸顯此劇的現實意義和藝術追求;舞臺設計深諳戲曲大寫意之妙,干凈大氣,精美雅致;音樂設計獨具風格,著力拓展秦腔的陰柔之美,把秦腔的真正文化意蘊挖掘出來;服裝設計既尊重傳統(tǒng)審美,又關照到當代觀眾的視覺體驗,不陳舊,也不花哨;演員表演更是一大亮點,行當齊全,功力不凡。甘肅省秦劇團將《鎖麟囊》搬上地方戲舞臺,同時具有其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雙重意義。
甘肅省秦劇團移植改編的大型秦腔《鎖麟囊》,舞臺呈現雖平素而不平淡,面目一新卻修舊如舊,完整飽滿,氣暢韻怡。
秦腔《鎖麟囊》的成功推出,不僅為秦腔這一古老劇種豐富了上演劇目,不僅為地方戲移植經典作了有益的探索,而且對于戲劇如何呼喚人性、回歸藝術本體,以及經典劇目何以盛演不衰等成因的探討,將更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。
尊重了人性,也必將被時間所尊重。
肯定了戲劇性,也必將被觀眾所肯定。